回目錄 | 前一篇 | 下一篇
轉載

彼得柏克心繫何處:新書集結 30 年文化研究成果

陳正國

有位才識兼備的年輕學者說過一句值得玩味的話:「每個時代讀的書就是那幾本」。台灣對英國歷史學的接受也有各領風騷三五載的趨勢。早幾年,在聯經與時報等公司的推動下,科靈烏 (R. G. Collingwood) 與以撒柏林 (Isaih Berlin) 是思慕外國學術年少學子的聖名。而近來,最為一般讀者市場所熟知的英國史家,大概非霍布斯邦 (Eric Hobsawm) 與彼得柏克 (Peter Burke) 莫屬了。

這一本由專業的社會學出版杜 Polity 出版的《文化史的變呈》 (Varieties of Cultural History) ,固然可以看成是 Polity 出版方針或許稍有改變,也或許是柏克學術介於史學與社會科學之間,但它更該視為彼得柏克的撒罟收網工作。

從內容來說,這本書集錄了柏克近二、三十年,在文化史研究上的心得,他勇於嘗試各類文化題材蒐集與研究。諸如夢境在日本、歐洲與美洲(甚至提到中國),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的詼諧,美洲嘉年華、騎士文化在新大陸等等變異紛呈,直令讀者目不暇給。他的文化史觸角所及之處,都在這本書中得一窺堂奧。

從柏克的學術生命來說,他原是任教於英國南部一所大學的義大利文藝復興專業史家。得益於他任教該校的歐洲研究院,柏克將研究網撒到西歐荷蘭、西班牙、德、英、法等國庶民文化領域。被聘為劍橋講師之後,他加深了自己對人類學與史學理論的興趣,卻又同時繼續對荷蘭、法國(甚至北歐)的歷史做類似突擊性的研究。他在這段期間所寫的數本著作,彼此間都談不上有何系統關係。於是,這本九七年秋出版的論文集,可以讓人比較清楚看出也這二、三十年持續從事的問題為何。

這本書的特色仍是柏克一慣的行文簡練。比起霍布斯邦,柏克的筆端多了一份豐腴。也長於敘述體,卻又更長於敘逆中引出清晰的、類似自我詰問與回應的論證。雖然或許有人曾覺得他不饜足於引出一串(空洞的?)人名著作,有浮誇之嫌;這本新論文集,還是可以看出他對史學動態與理論的精確掌握。柏克不是體大思精型的學者,卻是個善於選題的寫手。例如〈新世界的騎士文化〉一文僅僅十一頁。作者忽高忽低地引用斷簡殘篇式的證據,竟橫跨四百多年歷史時段。很難想像這種疏闊文章竟是出自一位名流史家之手,不過也只有長期貫注於心態史研究,兼有「世界史料」眼光者,才能以這樣的主題,羅織成一篇(真直的)歷史:美洲新大陸當然在歷史中回應著歐洲文化的普遍價值。

掛名指導劍橋政治思想與思想史課程的三十多名授課教師中,柏克是唯一掛著突兀的「文化史」教師頭銜的人。去年,柏克終於如願以償升等為教授。這本書的出版正可以視為他「前教授」時期,在學術草原裡游牧的軌跡。於是人們可能會好奇,從文藝復興精緻文化走進庶民文化研究,從北義大利出走到世界各大洲之後,柏克教授的下個驛站會是那裡?

回目錄 | 前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