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 前一篇

編者言

2001 年新春,《歷史:理論與文化》第三期終於付印出版。回顧一、二期的出版過程,我們承載著許多西洋史新進與前輩的支持,在此,小編對本期的脫刊近半年深表歉意。

今日,網際網路的運用日漸普遍,與其做為一種商業牟利的工具,我們更希望能將之轉回最初為加強學術網絡互動討論的目的,於是,在 2000 年 8 月 26 日,《歷史:語言與文化》官方網站正式啟用,網址為 http://htc.emandy.idv.tw 。透過網路虛擬空間的連結,本刊物跨越實體的空間障礙,陸續將以往各期內容上網,期待能邀得更多讀者的迴響與討論。

第三期的內容共有四篇。近年來學界對年鑑史學的興趣雖稍冷淡,但相關的著作卻接二連三的引進翻譯出版,與這兩年盛行的科普翻譯風潮相較,實不遑多讓。閱讀翻譯書籍雖是簡便獲取知識的途徑,然而,在貪快嚼不爛的趕譯風潮下,譯者一時不察誤譯而導致讀者誤讀的情形,則不免令人感到憂心。因此,為呼應這樣一個翻譯文化,不妨回頭看看本土對於年鑑史學的相關研究。職是之故,本期為首的是一篇有關年鑑史學大家馬克‧布洛克 (Marc Bloch) 的專論:潘宗億〈布洛克歷史思想的核心概念與方法〉。

其次是一篇對周樑楷教授的專訪。刊物創立伊始,原就規劃邀請國內著名的西洋史學者進行訪談,分享其學思歷程及治學心得,為有志研究西洋史的後進提供一個可資參考的典範。基於種種考量,本篇訪談稿終於得以面世,希望這個起頭能為以後的訪談錄開創一個好的開始。本期最後,我們將以兩篇婦女史書評作結,並感謝李貞德、張淑卿兩位作者在百忙之中答應本刊的邀稿。尤其是目前國內西洋中古婦女史及女性專業醫療史兩個範疇仍待開發的時刻,相信這兩篇書評必能發揮其引導旨趣。

當代歷史理論的發展,自六0、七0年代起,其中有一派接受後結構主義 (post-structuralism) 的思路引導,挑戰傳統實證史學的權威,激發史學研究社群內部的反省,並以不同的途徑建構史學中敘述與修辭的性質,從而豐富史學理論的創新。因此,在第四期的《歷史:理論與文化》中,本刊將擬定出版「歷史理論」專號,以當代史學史、史學理論為主要研究取向。最後,本刊誠摯地期待學有專精之各方人士踴躍投稿。

回目錄 | 前一篇